敏捷是什么?
先從字面上理解,敏捷一詞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靈活”;二是“快速”。
在這兩層含義里,都包含了一個核心——規避風險的能力。前者是識別到風險,然后有能力躲避,或者是在風險發生前,就能夠迅速達成目標。而這種能力,就是“敏捷”——靈活、快速。當我們了解了“什么是敏捷”后,也感覺到我們所處的行業的確面臨了日益變化的外部環境,這迫使我們需要“敏捷”,下一步就是要找出如何才能變得“敏捷”?
敏捷項目管理給出許多方法和流程如Scrum, XP, KANBAN等等。敏捷項目管理適用于哪些項目?敏捷項目管理方法一般適用于中小型研發項目,追求項目管理態度、方式上的敏捷,推崇“以架構為中心,用力驅動,迭代開發”,從而達到快速交付的目的,PMBOK的理念是項目應該具備完備的可持續改進的項目計劃,并時時強調項目管理計劃的更新持續于項目整個生命周期。敏捷項目管理方法在IT研發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種項目管理方法對項目團隊的整體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對項目管理者的團隊建設水平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敏捷項目管理追求的“敏捷”,雖然貌似在項目管理流程制度等項目管理建設金字塔的底層“硬件”部分要求不高,但是對項目管理軟件技巧這些例如團隊建設,溝通協調,領導力,激勵等項目管理建設金字塔的高層“軟件”部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下幾種情況適用敏捷項目管理:
1產品復雜,不斷有新的需求加入。當產品的開發受市場影響較大時,業務需求的變動就十分常見了,為了不影響項目開發進度,需求管理必不可少。有些團隊會一個個排需求、做需求,而敏捷開發是通過任務分解把工作拆分為半天到幾天的工作量,然后制定里程碑時間點,將復雜的需求細化成一個個小任務,再根據輕重緩急梳理優先級,簡單快捷地幫助開發人員化繁為簡,提高效率。
2團隊龐大,溝通協作效率低。有時一款新產品的開發,需要多部門聯動協作,然而每個成員的崗位和職責不同,所以每個人關注的項目信息不一樣,關注信息的頻率其實也不一樣,有的比較頻繁,有的則可能整個項目過程就只需溝通兩三次。由于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所以他們獲取信息的手段也不太一樣,有些人喜歡微信、QQ,有些人喜歡郵件,還有些人喜歡以會議的形式獲取信息。這就導致了團隊內部溝通效率低下,許多重要的信息難以實時傳遞。
3希望高效地管理開發進度。產品經理為了掌握項目的進展,掌握各項工作的狀況,就必須對項目過程進行監控和跟蹤。只有這樣,出現了問題,才能及時進行資源調整和進度計劃調整,重新規劃某一個任務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并記錄實際的進度情況。敏捷項目管理與傳統項目管理的相似點敏捷項目管理聲稱要擺脫繁冗的流程制度文檔,但是對于關鍵的項目文檔,比如需求規格說明書等等,也是要求必須具備的。所以,敏捷項目管理的項目流程制度上的管理可以看作是對一套完善的項目管理流程制度的裁剪,只不過這個裁剪的尺度比較大,從而也對敏捷項目團隊成員的適應性,自主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具體的敏捷方法在每個迭代周期中都存在立會制度,燃盡圖、看板監控、計劃發布等,這些和PMBOK中對項目生命周期的五個過程組啟動、規劃、執行、監控和收尾的定義沒有沖突矛盾,實際上敏捷項目管理的這些措施可以看作是PMBOK項目生命期五個過程組執行的微縮版,區別在于敏捷項目管理的迭代周期,時間很短,在去執行過程中裁剪了很多規范正式的項目管理流程制度。
個人認為,一個項目管理者如果具備卓越的項目管理能力,那么他首先應該精通項目管理建設金字塔的底層建設,只有系統掌握了項目管理體系理論,結合工作經驗,項目管理者才能逐步提煉出對于軟技巧的總結,從而進行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應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沒有系統知識體系的積累奠基,所謂的軟技巧,舊物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作為敏捷項目的項目管理者,學習掌握專業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敏捷項目管理與傳統項目管理的區別
1不同的管理方式適用于不同類型的項目,Scrum更適用于未知、不可知或持續變化的項目;
2傳統的管理方式有如計劃經濟體制,Scrum有如市場經濟體制,適應變化的能力不同;
3Scrum極大地縮短了用戶與開發者,預期目標與實施狀況,投資與投資回報之間的反饋回路;
4Scrum將小型團隊轉化為自身命運的管理者,團隊接受挑戰,找尋應對挑戰的方法,發揮創意,避開工作障礙,而這一切都無法由中央控制及調度系統預先安排。
在項目整合管理中要使用哪個工具與技術來實施各過程?()
A. 引導技術
B. 專家判斷
C. 分析技術
D. 項目管理信息系統
答案:B
解析:專家判斷是項目整合管理各過程共同采用的工具與技術。A. 引導技術只是制定項目章程和制訂項目管理計劃過程的工具與技術。C. 分析技術只是監控項目工作和結束項目或階段過程的工具與技術。D. 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僅在指導與管理項目工作和監控項目工作過程中使用,未出現在整合管理的其他過程中??键c與頁碼:項目整合管理的工具?!吨改稀返?1頁,《解讀》第93、95、96、97頁。